茶书:周重林《普洱茶的七堂课》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书:周重林《普洱茶的七堂课》

为什么要上这七堂课?

谁第一个说普洱不产茶?

“茶马古道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

勐海如何从边境小城成为云茶重地?

茶的祖国在哪里?

普洱茶也有专属自己的“交易所”?

熟茶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?

古人如何评价普洱茶?

这些长久的疑问将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!

普洱茶的七堂课

七堂让你恍然大悟的普洱茶文化课

第一堂课:普洱府

第二堂课:茶马古道

第三堂课:拓荒者

第四堂课:植物人

第五堂课:越陈越香

第六堂课:熟茶的故事

第七堂课:帝国往事

7堂课+40篇经典原文+11篇导读

阮福《普洱茶记》

《滇海虞衡志·卷十一志草木》

木霁弘 《茶马古道的缘起与内涵》

谭方之《滇茶藏销(节选)》

方国瑜《普洱茶(节选)》

李拂一 《佛海茶业概况》

唐庆阳《云南之沱茶》

吴觉农《茶的祖国(节选)》

陈椽《茶树原产地的异议》

吴树荣《普洱茶漫谈》

...

在亲历者的记述中

呈现未曾听闻的跌宕普洱茶史

精益求精,审慎编撰

以敬普洱茶先驱

  普洱茶为什么那么复杂?

  在中国,没有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表达,主要原因在于,普洱茶的话语被历史、地域、人群以及商业稀释,显得零散而混乱。

  典籍历史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,并非一种承接关系,普洱茶的原产地以及其主要消费地的人群长期以来各自表述,难以取得共识,而商业力量的崛起,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、工艺乃至存在形式,这些都增加了对普洱茶的认知成本。  

  也因为如此,普洱茶反而显得魅力四射,让人有再造文化之愿,《普洱茶七堂课》便属于此。

  本书精读41篇经典作品,深入解析7个普洱核心主题。通过对普洱茶以及茶马古道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导读,还原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历史与现场。

  解读了普洱茶的拓荒者与植物学家对普洱茶发展的贡献,同时探讨了普洱茶自身的特点和疑点,包括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由来与熟茶的特质,通过实地走访和考察,探寻了普洱茶的产地与销地,并通过对话普洱茶的底线守望者、传承者,探索与思考普洱茶的未来。  

  图书内容精心打磨,精装典藏

  图书选题、创意、撰写到成书,前后耗时4年,主创前往香港、广州、勐海、昆明、台北、澳门、临沧、普洱、景洪多地采访。

  为成此书,还原普洱茶真实的面貌,主创团队购买数万元珍稀资料,查阅上千种图书,走访数百人,让历史细节纤毫毕现。

  图书成品从品质到装帧设计,作者均亲自把关,严谨校订。裸脊锁线精装,潘通色印刷,进口品质纸,以松木纸浆为原料,拥有植物纤维,纸色护眼,精致双封呈现。  

  为什么我们能做得更好?

  我们有很强的研究能力,很好的文笔,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啊!

  2020年全国高考二卷语文便选了由《普洱茶的七堂课》主创杨静茜、周重林等人参与调查研究的《茶产业托起云南地区脱贫致富梦》,可谓莫大荣誉!  

 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“一带一路”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》,而茶马古道研究与实践,正是周重林、杨静茜等人16年以来主要的研究方向。

  2019年,周重林先生被《光明日报》誉为“云南茶文化研究的领军者”。

  邓国先生出生茶叶世家,1987年入行,常年奔波于云南与广东之间,是普洱茶有力的推广者与实践者。  

  (2019年11月9日,《光明日报》第二版)